读《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记

第一篇 健康与病态

第一章 人本主义生物学方向

个人的价值观、目的和目标、意图和计划对于理解一个人,甚至对于科学、控制和预测这些经典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人们仍有可能拉锯式地辩论进化中的自然发生问题,或完全随机搭配是否能引导进化的方向。但当我们讨论人类个体时,这样的奢谈已不再可能。

正如《全球通史》中说的一样: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二大转折点。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在第一大里程碑式的转折之后,所有的生物种类都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

无一不在强调人类意志的作用效果使人从众多生物中脱颖而出,而良好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就越发重要。而决定论的观点也逐渐无法满足对人性更深处的探索要求。

优秀类型和“成长顶端统计学”

研究发现,良好类型的人:

  1. 是较好的认知者和感知者,甚至仅仅在感觉水平上也会如此。
  2. 是更好的现实观察家。
  3. 智力优越的儿童在其他各方面同样优越。推论为,人类的一切理想特性都呈现正相关。

由此,作者提出了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

研究那些最有德行、最懂伦理或最圣洁的人才能有最好的收获。

说实话,这为我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但弊端是,如果样本出现局限(事实上这是不可避免的),是否探索也难有进展?是否能够发现人性中共通的特质,以及由此衍生的发掘自我的方法是否具有普世性?

另外,人们对于这些“优良样品”似乎也有意无意地异化。我想起一种想法:好得像天使、坏得像魔鬼,但很少有说“这就是人”,边缘的特质是否很难被大众所接受?

人性的最高可能实际上总是被低估。……人们也经常由于诱惑过多而把他们看作非人的超自然天才。

人本主义生物学和良好社会

优秀的人需要良好的社会作为其成长的环境。……良好社会是指“推动人类潜能充分发展、促进人性充分发展的社会”。

有实验表明:

当被隔离的动物丧失了某种能力并超过了一定程度后,这种丧失往往是不可逆的。

最近亦有实验表明:

(大脑白质主要在儿童时期得到发展)儿童时期的经历,特别是逆境很有可能影响大脑白质的发育。 结果表明,儿童大脑白质中神经纤维的连接强度和完整性存在广泛差异,而这些差异主要取决于儿童的早期生活环境,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心算以及识字能力。

不难理解,这说明了“良好社会”的重要性。

接下来,作者亦探讨了生物学家与对社会的责任,在此不展开。

良好样品是全种系代表的入选者

最健康的人……能够告诉我们这些较不敏锐者我们持有的价值是什么。

说实话,我没看懂作者所说“我们持有的价值”指的是什么,大约是美的程度或是人格的高度等等抽象但在某种意义上有价值的东西。他随即给出了示例:

例如,(在面对审美抉择时)我将在一两个月内渐渐喜欢上他们(观察者)即刻就喜欢上的东西。

作者也用了一个表达:

那就好像他们是我,只是更敏感一些,抑或好像他们是我,只是少了一些怀疑、困惑和不确定。

由此得出结论:

如果我选择心理健康的人,那么他们所喜欢的也就是人们将会喜欢的。

并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

优秀的人认为好的,那就真是好的。

而且,揭示一种有趣的现象:

他们(即之前提到的群体)的是非判断往往趋向一致,好像他们在观察某一真实的事物一样。

所以,这很可能会帮助揭示,过去常被认为是完全主观的事物实际上是有客观标准的。

并且,如果

人是一种正在选择、决定和追求的生物的话,

那么

我们现在要为自己的进化负责了。我们现在是自我进化者了。进化意味着选择,进而是决定,而这意味着赋予价值。

心身的关系

有实验表明:

现在显然已有了这样的可能性:健康的有机体自身能发出明确、充足的信号,来说明这个有机体的偏爱、选择,或认为合乎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但是,快乐不尽相同:

潜伏在神经症的或反常状态下的“快乐”实际上是大量的烦恼、痛苦和畏惧。

有机体会倾向于选择

健康、成熟和生物学上的成功,一般来说这是反专制、反控制的。

由此引入在当代生态学和习性学研究中表明的:

我们已经学会不去干扰和控制,……这意味着更信赖孩子自身趋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这代表着对人性最基本的信任:如果正常的发展进程没有被破坏的话,那么孩子都会朝着社会主流认可的方向去发展。

作者在此提倡一种“道家形象”,这意味着:

提问而非告诉;不干扰、不控制;强调非干预的观察而非控制的操纵;承受的、被动的而非主动的、强制的。

在一些优秀的心理医师的工作方法中已初见端倪:

帮助他(患者)发现他自己想要的或希望的是什么。

这似乎是这一思想的雏形:人是自己问题的最好解决者。

这种态度意味着

宁愿选择自发而不是控制,对有机体的信赖而不是怀疑。

并有一激动人心的设想(或事实):

人总是想成为完满人性的。

而与这一目的相反的行为(如死亡愿望、自寻痛苦)只不过是“朝向健康的笨拙摸索”。

意即:

这个人假如曾体验过另一种较健康的状态,就会宁愿选取较为健康的状态而抛弃他的痛苦。

似乎也可以这么说:成长需要新的客体经验。

道家的客观和传统的客观

作者先讨论了,研究对象与我们本身的相同点越多,在过程中“超脱”的可能性就越小。好比研究一只阿米巴和某种类人猿,后者更容易让人把自己的内心投射到其身上。

因此,为了“更清楚、更准确地感知而达到客观”,一种可选的方法是“爱上”研究对象。(我似乎觉得这话眼熟。某一填词人说过,如果遇到不喜欢的旋律,就反复听,直到爱上这段旋律为止。没错,就是林夕。)

这一方法的要点是:

我们满足于放任不管。我们对被爱不提任何要求。我们不希望被爱变成另一种样子。

想起有歌为证(杨千嬅《Mr.》):

请你必须要有自信

你现有一切无谓变动

……

你想我喜欢你

什么也别要改

从来无人嫌你这样

你这样才像你

……

怕你变了

寻遍世上

再也没人像你

但不知作者有没有见过家长对孩子的控制?那真是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啊……

作者亦有补充:

(爱的方法)在特定情境中对于特定目的有其特殊的优点。

于是可以说,这种方法是作者专门对于人性研究方法的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关于人本主义的践行。

大问题的问题

  1. 造就好人
  2. 造就良好社会(某些社会制度使人有必要相互对立)

这是作者认为的“当务之急”。

如果只有技术的改良,而没有“好人”,这将会是“很大的危险”,想象一下如果“希特勒”活下来了,技术被滥用……

作者认为传统科学哲学的“价值中立”是错误的,因为:

科学本身来自人和人的激情与利益,……

科学本身应该是一部伦理学法规。

接下来,作者讨论了心与身的密切关系:在几乎所有身体疾病中都能发现心理因素的影子,反之亦然。其目的是说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可能会使人更加健康长寿。

进一步,作者引用“假如某物被剥夺后能引起疾病,它就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引出自己的观点: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所说的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也是生物性需要,即它们被剥夺后也会引起疾病。

预测未来

作者批评了大多数预测未来的文章具有“浅薄的本质”:

它的很大部分仅仅是基于今天存在的事实而做出的无用推断。

好像我们在掌握或计划我们自己的未来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好像我们不能扭转现在的趋向,即使我们不赞成这些趋向。

第二章 神经症——个人成长的一种失败

作者总体地概括本章的内容,一是“什么阻碍了人走向自我实现”,另一个是“研究工作的战略与策略”。

熔接词

指“兼有规范和描述两种作用”的事实或词汇。

亦有提到面对哲学问题的态度应为“坚定的天真”。

完满人性

这也是一个熔接词。作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了研究而把人性理解为定量的概念。比如完满人性是抽象能力、爱的能力,等等。从这种熔接词里剔除研究者的无意识要容易得多。

作者还说:

保持个体内部世界的融洽可能和胜任社会活动或胜任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人性萎缩

这里的关键概念是:人的能力和可能性的丧失或尚未实现,一个程度和定量的问题。这更易被观察,更接近于行为。

人性萎缩包括:

源于贫困、剥削、不适当的教育、奴役等的所有发育受阻、损伤和抑制,也包括经济上有特权的人所出现的新型的价值病态、存在性紊乱、性格紊乱。等等。

作者提出:

最好设想神经症与精神紊乱、意义的丧失、对生活目的的怀疑等有关。

主观生物学